当前位置:首页 » caiji » 正文

一代宗师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梦想

426 人参与  2022年04月11日 12:06  分类 : caiji  评论

免费的无纺布手提袋在线报价,输入规格参数,全程10秒钟出价格,方便快捷,欢迎使用!

--记文冠果杂交之父、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

微信号:1583805698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国商界杂志记者 金立刚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正在绕月回旋;"石油人"俯视大地,"黑金"正在滚滚涌出。在他们略带矜持的微笑背后,是全社会对他们的高度认可。而在种植业,有这样一代宗师,他苦心孤诣二十一载,矢志不渝地研发文冠果,从创办西北文冠果基地,到致力于沙产业,开始了文冠果产业的漫漫征程。在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带,他凭借对文冠果深入骨髓的理解,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他就是马成福,将青春岁月奉献给文冠果产业的一代宗师。

马成福,1968年8月出生于甘肃景泰,现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专职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共发表800多篇约一千万多万字报告文学作品。他曾经撰写了《流血的石羊河》《全球生态危机》《中国粮油危机》《发展文冠果 绿化大西北》《如何解决13亿人的食用油危机》《大力发展文冠果 解决食用油危机》等一系列关乎生态和忧思的文章。

01当梦想如此遥远

32岁那年,这位与笔杆子打交道的西北汉子,因一篇名为《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为了写出精彩的报告文学,敬业的马成福把自己置身在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用足迹踩过那里的每一寸土地,体会到了河西人民因干旱缺水而遭受的疾苦。

当地老百姓都知道,造成河西人民疾苦的根本症结在于干旱缺水,但马成福却习惯于从"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的思路出发。最终他发现,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和石羊河流域遭遇着异常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水危机。

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才能解决河西走廊的干旱问题呢?

经过漫长时间的思索,马成福得出结论:唯有种树,通过树林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能解决因水危机造成的干旱问题。可是,新的问题来了,在如此恶劣的沙漠地带,到底应该种什么样的树呢?

河西走廊土地贫瘠,气候旱寒,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只能选择一种抗旱抗寒的经济树种。他咨询了许多专家学者,都笑他太外行,简直是痴心梦想。然而,他相信上天在关掉一扇门后,一定会留下一扇能打开的窗户。于是,他考察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可是常规树种都无法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无法达到那种理想的效果。他在希望、失望、希望之中不断地纠结,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种神奇的树呢?如果有就只能是神树了!真有这种神树吗?

似乎是上苍有意安排一样,在一次采访途中,马成福发现了"新大陆"。

当马成福看到几棵生机昂然的文冠果树在本该寸草不生的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盎然地生长时,眼里闪着无比兴奋的光芒。那个让他思来想去、辗转反侧的关于"种什么的问题"瞬间迎刃而解了。甚至,他笃定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与这株常年与沙漠为伴的"文冠果"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正如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相遇一样,这让他的思想多了几分超俗的信仰。

彼时,马成福内心里有了新的理想:"发展文冠果,绿化大西北""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而他的理想也从32岁开始变得愈加清晰。

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马成福在甘肃景泰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带领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开始了文冠果研发和创业的漫漫征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质感,这是一条并不好走的路。

02当理想照进现实

行路最怕路难行,可马成福却偏偏要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闯出一条新路来。身边人对此持观望、怀疑态度,相信能成功的人寥若晨星。

身边人的担忧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00年前后,网上根本就搜索不到关于文冠果的任何信息,甚至几乎没有人认识文冠果。身为一名作家,马成福并未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是笃定地认为宣传文冠果意义非凡。于是他通过书籍查阅了大量有关文冠果方面的资料,并精心写成文章,通过互联网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冠果知识,同时向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县领导发送了由其亲撰的文冠果产业建议书,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文冠果的历史使命。他还亲自做文冠果育苗和种植实验,成了文冠果产业的真正践行者。

随着自身对文冠果的日益了解,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马成福提笔写下了《拯救我们的世界》,在最后一节《只有和谐是良药》中写道: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且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从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看都非常适合文冠果的种植。如果文冠果能够在大西北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发展文冠果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后来,《只有和谐是良药》入选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

接着,马成福挑灯夜战,毅然写下了《发展文冠果 绿化大西北》的报道。他在题记中写到:"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系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文冠果属国家战略资源和石油替代能源,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它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非常好的经济树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可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产业经济之一。"

马成福不遗余力地写了大量文章,希望通过文字的传播,大力宣传文冠果,让更多人认识、并加入到文冠果的事业中来。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全国还没有文冠果育苗基地,更没有能让西北地区老百姓看了会动心的文冠果种植示范基地。作为文冠果的倡导者,马成福心急如焚。为了让政府看到效果,让百姓看到利益,促使当地农民大量种植文冠果,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在甘肃景泰县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

为了攒钱发展文冠果,他拼命采访写作挣稿费,四处游说亲朋好友来投资。

十二年过去了,马成福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终于有了突破。2012年4月19日,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目前,景泰西北文冠果基地采用太阳能温室无纺布轻基质培育文冠果苗木取得成功,从种子育苗到出圃仅需要3个月时间,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文冠果苗木的能力。

这条新闻无疑是对马成福过去十二年来深耕文冠果事业的肯定。同年7月,西北文冠果基地在兰州新区水秦路承包承包了2542亩荒山造林,立体种植面积大于5000亩。

03当前路崎岖不平

在兰州新区,当地农民有句谚语:"在山上种活一棵树, 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

那里是湿陷性黄土,土话叫"立性土",老百姓称作"大白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浇下一窝水一会儿就不见影子了。多年来,当地农民曾经多次植树造林,始终都没有栽活一棵树。他们都骂马成福是傻作家,说在山上造林白搭钱又白搭力气。但马成福依然率领团队不畏险阻,迎难而上。他们用水车拉自来水,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栽活了50万棵文冠果,愣是把原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青山,成了水秦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他们无疑成了兰州新区荒山造林的排头兵。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引自冰心先生《繁星·春水》的小诗,用在马成福身上再合适不过。

因为有些场景在马成福的心中刻骨难忘。

2013年大旱,马成福雇了三辆水车拉自来水浇荒山上的文冠果苗。可是很快,他就"捉襟见肘"、囊中羞涩了。因为开不起工钱,干活的人自然就跑光了。眼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树苗在太阳的曝晒下失去了活力,他欲哭无泪,如鲠在喉,就像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渴死一样难受。

他如热锅里的蚂蚁一样,一天到晚都在山上来回转悠,眼看着一棵文冠果小苗就要被晒死,他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浇到了树窝里。哪成想,奇迹再一次出现了!

那棵被矿泉水浇过的文冠果,很快就有了生机。"活过来了!"彼时的马成福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激动地喊出声来了。

他欣喜若狂,一口气跑到管理房扛起一扎水就往山上跑。然后,像"疯子"一样又跑到小卖部赊了两扎水,再一口气提到了山上。一棵苗一瓶水,她们都活过来了!然而,一瓶水的能量太小,天气毕竟太热,第二天去看,那些小苗又被晒蔫了。

怎么办?在山上转了半天的马成福,脑子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滴灌的办法:给水瓶盖扎一个眼,倒立在树根周围持续滴水。但他发现扎一个眼不行,扎小了不滴水,扎大了很快就滴光了,于是他扎了两个小眼,这样它就会持续滴几天,一瓶水就能救活一棵小苗。

有一位河南客户到山上来参观,送给马成福一瓶水。马成福仅仅喝了一小口,抿了抿干裂的嘴唇,就扎了两个眼放到了树窝里。

看到一脸疑惑的客户,他解释说:"这漫山遍野的苗子都是我的孩子,这火红的太阳烤得她马上就要干死了,这一瓶点滴就能救活她的命,让她再活上2000年,这是多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客户感动不已,把放到嘴边的水也不喝了,也学着他的样扎了两个眼,放到了树窝里。

后来,有一位新疆客户来参观,送马成福一箱牛奶,他提着牛奶就跑上了山,给每个树窝里放了一盒。客户惊奇地问:"文冠果也会喝奶吗?"他坦率地告诉客户说:"只要人能喝的,她就能喝。她也与人一样,有生命,有尊严,还有感情。以前有人把尿洒在她的头上,她马上就死了。"

马成福曾经对许多人说过,他对文冠果的爱如生命,赤城而又浓烈。甚至他把小树苗当成了孩子,把大树当成情人,把百年古木当成一生敬奉的神树。

从此以后,每当黑夜正欲隐去,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时,马成福都会沿着水秦路捡拾丢弃在路边的矿泉水瓶子,捡够一袋就装上自来水,再背到山上搞滴灌。就这样,路上的瓶子都被他捡完了,山上的苗子愣是被这样朴素而纯粹的苦干搞活了。不知情的村里人仍旧发出啧啧感叹:"这个不听劝的傻作家,非要逞能在这块自古就种不活树的山上种树,如今钱都白搭进去了,落魄成靠捡拾瓶瓶罐罐过活的叫花子了!"

兰州电视台以《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为题,对这段经历进行了报道。

甘肃日报以《栽下文冠果,绿起一片山》为题报道:站在山头,树窝窝里的文冠果苗木还看似柔弱,但在马成福眼中,一片青山分明已在眼前。

04当耕耘结满硕果

一代宗师,匠心独运,心至则成,尤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社会的误解和历史的考验。这句话用在马成福身上再合适不过。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植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马成福采取"抗旱育苗"和谨防根部失水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由马成福率领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精选出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8代,历时20多年,终于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从而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315授予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马成福也凭借着一系列难题的攻克,于2019年6月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排名第19位。其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同年7月,鉴于马成福在文冠果行业扎实的实践技术和超强的理论功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破格评审为农民技师中级职称。

2019年8月2日,马成福给主席写信,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由1720字组成的一封信,客观地表达了马成福的内心想法,幸运的是,39天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马成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该局专门成立了文冠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文冠果良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科学研究。下一步,该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最后表达了对马成福在林草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2019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网以《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记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为题,报道了马成福从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变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的点滴故事。

同年11月,第32届中华大地之光征评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马成福因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获得"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他的成长经历《我为什么钟情文冠果20年》在《大地之光》总第20期杂志上发表。

2019年11月5日,人民政协网以《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为题报道:时光似水,生命如歌。他20年如一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以实践理论宣传为一体,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种植文冠果43万多亩,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做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不仅如此,他还把文冠果产业扩展到了整个北国大地,甚至还走到了四川、江苏和湖北等南方地区,走出了一条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的传奇人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1年的艰苦努力,马成福和他创办的西北文冠果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网、人民日报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等几十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

05当沙漠变成绿洲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的一句诗,也是马成福故土情深的真实写照。

甘肃景泰是马成福的故乡,往北30多公里就是茫茫腾格里沙漠。他在沙漠边上长大,吃尽了沙漠的苦头。景泰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左右,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风吹石头跑,拉羊皮不粘草"就是这里的气候特征。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马成福更能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这也是马成福毅然决然地选择把这块近于"不毛之地"变成绿洲的初心。

马成福知道,文冠果虽然能存活上千年,但移栽成活难等难题由来已久,在沙漠周边地区种植困难更大。但他和他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科研团队却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找到了解决移栽成活难题的答案。他们主要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入手,采用了控水育苗、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还在苗子生长过程中就像园丁一样辛勤培育。

有人问马成福:"为什么你的苗子移栽成活率高,而别人的苗子移栽成活率低呢?"

他答道:"我的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苗子是富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到哪里都能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到贫困人家就活不了啦!文冠果是深根性树种,在水肥充足、光照强的条件下,一年就能长两米多高,杆长得高根就扎得深,挖苗时只能带二十公分,而且主根发达了侧根就弱了,所以移栽成活率就低。我的苗子严格控水控肥,一年只让它长五十公分高,杆长得矮了主根就短了,而侧根就发达了,移栽成活率就高了。别人每亩地育苗多达几万棵,我每亩地只育几千棵。苗少了空间就大,根系就粗壮发达,成活率自然就高了。另外,我们挖苗之后,还要根据文冠果根失水较快的缺陷,进行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繁杂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马成福因文冠果而出名了!

宁夏贺兰山和六盘山上,到处都是野生文冠果林。因此宁夏卯足了劲发展文冠果,却少见成材林的影子,都说文冠果在宁夏成活难。2020年春,他们的种苗在西吉县兴平乡杨百户村旱山地种植1200亩,成活率达95%以上。他们的种苗在宁夏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种植300亩,成活率达96%以上。目前,这些文冠果苗木长势良好,将逐年开花结果,从此拉开了宁夏文冠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2020年6月18日,经宁夏中外经济发展合作协会主席常务会议决定,聘任马成福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马成福表示,宁夏具有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他将与宁夏人民一起努力,把文冠果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奋力谱写美丽新宁夏,建设新篇章。

2021年4月,人民网以《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为题报道,讲述了他是如何与与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并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的经历。20多年来,他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带领干旱山区农民发家致富,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朝气蓬勃的新产业,成为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06当信念更加巍峨

人,一旦有了巍峨的信念,生命才会亮丽多彩。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把沙产业做起来并做大做强,已成为马成福更为崇高的信念了。

马成福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而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的无争事实更让他痛心不已。"当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国大地已经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省(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37%。"因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发展文冠果,不失为一举多得的措施。

2018年,马成福撰写了一篇名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文章,提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豪情壮志,希望把沙漠变成文冠果观光农业和风景旅游基地,变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7月14-15日,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邀请他参加了"2018 张掖沙产业论坛暨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理事会会议"。会上,马成福提出文冠果抗旱节水喜光且具有高附加值,符合沙产业的要求和方向,提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想法,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鼓励与支持。

他提到,文冠果喜光,喜欢沙壤土,是沙漠生长的好植物,是抗旱节水的油料树种,能够在沙漠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不久,他的想法就变成了现实。旱土地种成功了,旱沙地种成功,荒山上也种成功了,现在附近已经没有可种的地了。于是他就萌生了到沙漠里去种文冠果的想法,当然沙漠中并不具备文冠果生长的良好条件,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自信满满地认为沙漠里比兰州新区的荒山上更容易种活文冠果,而且沙漠里人为干预和破坏少,更能够让文冠果产业茁壮成长。

2020年4月2日,在古浪县八步沙,马成福团队种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他们与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合作,在沙漠边缘地带种植文冠果600棵也全部成活。

近年来,为了研究沙漠,改造沙漠,他像一名越野运动员一样,多次跑到沙漠里进行现场勘察。

"我到腾格里沙漠,轻轻抛开上面干燥的沙子,发现下面就是湿湿的沙子。这使我非常吃惊,于是我跑到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发现许多沙漠的干沙下面都是湿湿的沙子。我又驾车穿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上,发现每隔四公里就有一口水井,把两侧绿化树浇灌得葱葱郁郁。然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最缺雨、最干旱的地方之一。"

原来沙漠是一座宝库,它比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还要湿润。原来沙子比黄土的保墒功能还要好,这些水分足以养活文冠果,让文冠果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以马成福近20年时间对文冠果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在沙漠里种活文冠果,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

为了说明《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是异想天开,马成福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沙漠之都"埃及在年降水量为120-150毫米的西北海岸沙漠中,广泛栽植了橄榄和无花果;在年降水量为100-150毫米的西奈半岛西北海岸沙丘地,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种植橄榄和金合欢等,历尽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沙漠治理已大见成效。

"埃及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一个样板,他们治理沙漠的成功之处就是因为他们选用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高的橄榄、无花果和金合欢等树种。因此是成功的、可持续的。"马成福如是说。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马成福认为,如果通过一二十年时间,把其中五分之一沙漠戈壁变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城镇道路绿化、各类防护林,至少可造数亿亩文冠果林,生产上亿吨文冠果油,同时会产出更多的相关附产品。而且在农田遭遇干旱绝收的情况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产。那时我国人民就能吃上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过上安全健康幸福的好生活。

"文冠果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我国的国宝。"

而他又何尝不是防风固沙、将沙漠变绿洲、用"沙产业"理念带动一方经济的国宝呢?

这不由让笔者想起一首诗:"我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下看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马成福成就了文冠果,文冠果也成就了他一代宗师的名号……

从三十而立到如今的知天命,马成福已经白发苍苍,但他的文冠果梦想还在继续:拥有一片长久的土地,从育苗种植榨油制茶旅游观光一体化干起来,建设一个百年甚至千年老字号企业,建设一片文冠果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新业态新梦境。

马成福拥有一个文冠果梦想,就是建设一家文冠果大公司,工厂化育苗,工业化生产,每年生产出千万棵优质营养杯苗;四季育苗,三季移栽,让北方干旱山区人民富起来,绿化祖国的荒山荒坡荒滩。让全国人民都吃上安全高级的文冠果油。这个梦,如千年文冠果一样,屹立在风雨中,经受着历史的考验。

来源:无纺布网,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本文链接:http://hnwfb.cn/post/3515.html

  >>>欢迎发布各种无纺布行业信息,请编辑好信息后发送到邮箱:799881124@qq.com

0

无纺布行业交流微信公众号:wfbmfd 欢迎关注!

订购无纺布,请联系:15838056980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本站发布部分无纺布行业新闻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谢谢!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